亚盘比分网

你的位置:亚盘比分网 > 新闻动态 >

林语堂:翻开二十四史,其实就是百姓的苦难史

图片

作者:子墨

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龙溪(今漳州)的一个基督教家庭。他的一生犹如一座桥梁,横跨东西方文化。

林语堂自幼接受传统的中式教育,打下了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。

他熟读经史子集,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。然而,他的人生轨迹又与西方紧密相连。

他求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,这是一所具有浓厚西方教育氛围的学校,在这里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、语言和思想。

后来,林语堂远渡重洋,赴美深造。在国外的生活经历,让他有机会深入观察和体验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。

他先后在哈佛大学、莱比锡大学等知名学府学习,广泛涉猎文学、语言学、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。

这种东西文化的双重滋养,造就了他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创作风格。

林语堂说:“翻开二十四史,其实就是百姓的苦难史,动辄户口减半,饿殍遍野,民不聊生,易子而食。底层人从来没有被真正善待过。历史就是皇帝们的家史,主线就是怎么抢皇位,巩固皇位。所有百姓的事情占不了史书的一页。”

当我们翻开厚重的二十四史,那里面似乎记录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。

然而,在这些文字背后,却隐藏着一个令人心酸的真相:“翻开二十四史,其实就是百姓的苦难史,动辄户口减半,饿殍遍野,民不聊生,易子而食。

底层人从来没有被真正善待过。历史就是皇帝们的家史,主线就是怎么抢皇位,巩固皇位。

所有百姓的事情占不了史书的一页。”这一观点犹如一阵寒风,吹开了历史那看似华丽的外衣,让我们看到了其中冰冷的内核。

二十四史中,有太多关于百姓苦难的记载。例如在东汉末年,战乱频繁,《后汉书》记载当时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。

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死亡,百姓流离失所,土地荒芜。

户口减半并不是夸张的说法,战争、饥荒和瘟疫像三把无情的利刃,一次又一次地削减着百姓的数量。

在灾荒年间,易子而食这种惨绝人寰的事情也时有发生。

据史书记载,在某些大灾之年,百姓们为了生存,不得不做出这种违背人伦的选择。

这些史实都表明,百姓在历史的长河中,更多的时候是在苦难的深渊中挣扎。

从封建王朝的政治结构来看,皇帝处于权力的顶端,整个国家的制度和政策都是围绕着皇权的巩固和延续而建立的。

百姓在封建等级制度下,处于最底层,他们的命运往往被忽视。

例如秦朝,秦始皇大规模地征调民力修建长城、阿房宫等工程,百姓们在繁重的劳役下苦不堪言。

在封建王朝的观念里,百姓更多的是被视为一种资源,而不是被尊重和关爱的个体。

二十四史中,帝王将相的事迹确实占据了大量的篇幅。

从朝代的更迭来看,每一次皇位的争夺都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斗争。

像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,为了夺取皇位,兄弟相残。

而史书在记载这些事件时,往往详细地描述了帝王们的谋略、手段等。

这些帝王家史成为了历史的主线,因为封建王朝的史官大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。

他们的记载侧重于帝王的言行、政绩等,而百姓的生活和遭遇只是偶尔被提及,往往只是作为帝王统治成果或者天灾人祸的一个简单背景描述,很难占据史书的重要篇幅。

虽然二十四史存在这样的局限性,但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历史,并非是要否定历史的价值。

相反,我们要从百姓的苦难中看到封建制度的弊端,从而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民主和平等。

同时,我们也要从帝王家史中汲取教训,明白权力的争夺如果不加以约束,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。

这样才能让历史更加全面、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。

二十四史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百姓的苦难史和帝王家史的特点。

百姓在封建王朝下遭受着无尽的苦难,却未得到应有的善待,而帝王们的皇位争夺和巩固成为了历史记载的主线。

然而,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,挖掘被忽视的百姓故事,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进步意义,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